健康照護產業AI化之趨勢與展望

黃勢璋 副所長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

哈佛大學教授在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網站撰文指出:「人口老化已是全球人口結構最具威脅的挑戰。」同時,聯合國(United Nations, UN)預測資料也明確表示,未來30年全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從2022年的10%,上升至2050年的16%,老年人口總數恐將是5歲以下幼童人口總數的兩倍,使得不少先進國家的產業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價值深受威脅。

鏡頭拉回國內,面對這項成為全世界各主要先進國家無可避免的「人口結構問題」,臺灣並無法置身事外!因為根據國發會公布《2022-2070年人口推估報告》的數據發現,我國將在2025年邁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定義的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首度突破20%)。同時,內政部最新公布「2022年簡易生命表」亦可得知,國人平均餘命為79.84歲,顯示65歲退休之後將至少有15年的時間,民眾必須思考如何在長壽與健康之間取得平衡。

對此,政府透過公布「高齡社會白皮書」並核定「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2023-2026年)」,以自主、自立、共融及永續的基礎願景,期待能成為完善臺灣高齡民眾友善社會目標的關鍵基盤。雖然老年化的人口結構恐引發醫療照護系統人力不足、整體醫療成本上升,以及國家財政的龐大負擔;但相反地,年長者有很大的消費支出比重會著眼於健康照顧、休閒文化及家居生活等項目,故老年人口比例的持續上升,預期將可望對社會帶來刺激醫療保健、生物科技、健康照顧與社會服務等相關產業需求與經濟發展,驅動創新商業模式及未來市場商機的無限可能。

根據國際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的調查結果發現,2023年全球智慧家庭在居家健康照護的市場規模達94.6億美元(約新臺幣3,027億元),預期在2028年將成長至131.6億美元(約新臺幣4,211億元),市場商業價值的潛力相當龐大。尤其是近年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技術成熟,廣泛運用到百工百業的情況將愈趨明顯,如何把握當前AI應用的萌芽階段,讓AI扮演協助減緩或消弭人口結構老化所衍生問題的關鍵,現階段已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命題。不僅大型及跨國企業關注AI在健康照護產業的解決方案,中小及新創企業對於發展高齡化健康照護需求的應用投入及商業模式,更是如火如荼地在國內迅速展開。

根據安侯建業(KPMG)在2023年「醫療照護與生技投資前景展望調查報告」發現,AI在智慧醫療輔助的應用將是照護市場未來發展的機會,包括:(1)自動化臨床文件記錄反饋可協助醫療人員降低人為錯誤、提高精準效率;(2)協助影像判斷透過自動化幫助醫生針對各種疾病進行準確診斷、治療和檢測;(3)健康管理與高齡復能則可因應個人化差異,將日常健康數據轉化為提升生活照護品質的根基。

舉例來說,屢次獲得臺灣國家新創獎的智齡科技,除了借重智慧照護方案解決機構及照護者的文書需求,透過照護模組提供AI護理紀錄、AI用藥監測等系統自動判斷與及時處置。而與工研院合作引進日本AI復能系統「ICT REHA」的中化銀髮,則是透過AI結合醫學與統計學來幫助高齡長者設計生活復能課程,藉以提升健康自理能力、創建差異化精準照護服務。

此外,獲得我國2023年經濟部第26屆小巨人獎的醫百科技,則藉由首創AR/VR技術導入照護訓練的模擬訓練及沉浸式空間的課程系統,有效深化高齡照護人員能獲得即時互動的專業技能。尤其是,獲得國發基金超過新臺幣1,700萬元入股投資的奈微光,目前已研發出全球第一顆「中遠紅外光4合1矽光感測晶片」,未來更可望透過AI智慧穿戴裝置,提供高齡長者得以隨時掌握完整的健康數據、預防監測及主動警示等全方位服務。

儘管AI應用至健康照護產業的市場潛力驚人,但後續仍有需相關單位持續協助改善的地方,包括:(1)產品服務能否順利獲得出海口:協助本土廠商在技術創新與產品服務能獲得真實場域的落地,將有助提高社會導入AI健康照護的社會氛圍與應用機會;(2)強化AI應用的法規調適與資安規範:數據資料是AI健康照護產業運作的核心價值,補強AI產業應用的法律規範與資訊安全,將有助降低企業經營風險;(3)開放好數據的共享共創:突破企業間與產業間的數據流通與共享創新,將可讓研發與輔導團隊進行創新實驗場域的互動反饋模式,深化資料供應生態與加值應用;(4)預算規劃與政策補貼工具:擘劃國家AI技術應用戰略、強化創新人才轉型,擴大AI服務應用與願意採用的政策誘因設計(如:有限期的補貼計畫等),以利國人能夠順利邁向「健康老化」、完善AI健康照護環境的重點目標。

主辦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標誌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承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標誌

如對本站有任何問題或意見,歡迎聯絡客服中心。

  • 10042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127號B1、4樓 
    中小企業創新育成協調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創新育成部)
  • 電話:02-7756-6176 傳真:02-2331-7556
  • 服務信箱:pccuincubator01@gmail.com (我們將儘速依序處理您的來信,回信時間約7個工作天)

本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360x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