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意文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企業管理系副教授
新冠疫情不僅對全球經濟產生莫大衝擊,更對新創相關活動影響甚鉅,其中尤以創育機構與政府部門所承擔的挑戰更大,需適時調整資源配置與法規措施,以面對國內疫後創育環境逐漸形成的轉機與趨勢。
一、國內創育環境的變化
疫情造就了特定主題的快速驗證環境,例如醫療科技、製藥、電商與零售等,因其具有題材性與技術門檻、仰賴大量資金,故在育成輔導上以鏈結資本市場為主。第二、因疫情加速科技創新與數位轉型,新創事業較易取得市場驗證成果,除了出場機會增加,亦有助獲得策略性投資或併購,故創育機構在資源鏈結的規劃上,宜與互補型企業共創競爭優勢。最後,因台灣防疫成果優異,間接提升國內醫療與電商服務的能見度,而國際間的線上交流亦有助於促進海內外的合作,使創育機構成為定向加速的資訊平台。
二、各國創育機構的價值定位與經營模式
有別於疫後常見以促進創業活動與提振創業精神為主的思維模式,許多研究指出,創育機構的經營模式並非僅是扶植新創企業,而應提升自我價值與健全體質,以下歸納可發展的六大面向。
- 社會對話與價值:創育機構作為創業生態系統中的核心成員,關鍵價值即為促成不同成員與諸多利害關係人的對話與互動,但一般的創育角色較具焦於商業活動,疫後可嘗試擔負更多社會責任以累積社會能力,例如成為資訊傳播中心、舉辦公共議題的解題計畫或競賽、主動執行區域內的公共活動等,建立豐厚的社會資本,將社會參與視為擴展事業網路的基礎。
- 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及協作:為了促進社會對話與快速調整營運方向,創育機構必須釐清重要的利害關係人;由於創育機構的空間有助於社交與人際互動,故可將環境視為與外界鏈結的重要交流場域,邀請在地與全球的重要夥伴參與各類活動,最終達成促進對話與共創的目標。
- 科技採用與數位增能:疫情造就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因此創育機構可率先成為早期採用者,在日常營運的不同環節中納入新興科技,並建立一套標準化的組合方案以啟動數位轉型策略;此舉不僅能讓員工與進駐的企業盡早熟悉未來的潛力產業,亦有助於提升輔導與育成的即時性與高效率。
- 在地需求測試與市場驗證基地:疫情突顯了以科技串接在地服務與線下活動的重要性,創育機構如能作為實驗基地或搭配測試場域,則更能掌握精確的市場數據並調整事業方向。當創育機構隸屬於學校,則其試驗範圍可涵蓋校園生活圈,如為企業內部,則可視企業規模,邀請員工參與測試以獲得使用回饋。
- 全球創業網路與社群:因疫情促進線上交流,使國內外的互動更為活絡,不僅提高台灣創業家的國際發展機會,亦有助於吸引外國新創公司赴台,故可多建立國際合作聯盟、發展跨國合作模式、參與全球標竿型創業活動等,以建立未來合作契機。
- 危機韌性與風險管理:疫情間的各類封城或管控,讓許多行業造成生計上的重要打擊;由於新創事業的資源更為有限,創育機構的首要之務即是延續其事業的發展;因此,未來應納入風險管理專業,長期經營與利害關係人的互動關係,並建立較堅實的風險防護網,以期在危機發生之前預作準備,而在危機發生當下或其後皆能獲得最即時的資訊與資源。創育機構可定時協助預擬營運持續計畫(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 BCP),涵蓋風險評估、營運衝擊分析、策略規劃、發展計畫,以及測試與驗收等,目的是讓企業做好風險管理。而創育機構本身則應發展以生態圈為中心的BCP (ecosystem-centric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 eco-centric BCP),亦即將各種利害關係人納入疫後新常態的持續營運規劃中,以提高組織復原力。
三、結語
創育政策的主要目的為打造良好的創業環境,而創育機構作為服務新創企業的第一線,不僅是新創生態圈中的核心角色,亦是落實政策的推手。根據上述疫後趨勢與創育機構發展的六大面向,相關政策與扶植方向將可朝向提升社會價值、聚焦主題型計畫、鏈結全球與區域社群、研擬數位轉型方案、促成區域實驗基地以加速商模調整,以及提升風險管理專業等,以規劃兼具新創發展與權變韌性的未來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