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育政策與CVC投資新視野:臺灣產業發展與國際市場機遇
徐竹先
TXA 創業家私董會創辦人/亞歷桑那州駐臺貿易與投資辦公室處長
臺灣創育機制的發展與創新轉型
回顧創業育成機制的發展歷程,1996年臺灣開始建立育成中心,提供新創企業基本的輔導與資源支持。2011年後,臺灣進入加速器時代,企業定向加速成為主流,透過市場需求的導向,創新企業開始與大企業建立合作關係。進入2024年,創育機制已經從單一模式轉向多元發展,形成由學校、法人、民間、協會、企業共同參與的生態系統。這種「百花齊放、互補合作」的模式,使得新創企業能夠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最適合的發展路徑。
目前,臺灣的創育機制已經涵蓋了各類加速器,這些加速器各有側重,有的專注於醫療科技,有的則針對資訊科技與硬體創新。同時,工研院、資策會、金屬中心等法人機構,也提供技術與產業資源支持,推動新創企業的成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怎麼讓創業環境更優化、讓企業走向國際,我認為創育機制可瞄準三個策略方向進行轉型。
第一、瞄準國際: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臺灣企業的國際佈局不能只靠運氣,而是要有策略地選擇發展據點。如果新創企業只有臺灣市場,它的估值肯定不夠高;如果能證明自己在第二市場、第三市場有發展機會,那麼被投資價值就大幅提昇。臺灣的創育機構也必須具備協助新創企業跨國發展的能力,創育機構本身也才有價值。幾個市場值得經營:
- 東南亞市場:東協十國市場巨大,消費力愈來愈強,市場想像空間大。
- 美國市場:美國再工業化以及關稅壁壘的新局勢下,生醫醫材、晶片設計、電動車、航太與新能源產業新創很有機會。
- 日本市場:日本人口老化與減少趨勢與台灣相同,台日友好而距離近,是臺灣新創打入日本供應鏈的大好時機。
透過精準的國際市場布局,我們可以讓臺灣企業在全球市場變革中找到新的成長點。
第二、瞄準企業:深化產業供應鏈合作
新創企業要成長,不能只靠單打獨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與大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創育機構推動企業定向加速模式的趨勢會更重要,讓新創企業直接對接市場需求,加速成長。這又可分為幾個模式:
- 與大企業直接合作:如大江生醫、鴻海、英業達、研華都曾推動企業加速器,直接對接特定大企業的外部創新需求。
- 透過公協會整體合作:如商總金舶獎、八家上市櫃企業聯合推動的 IMV 科技創新推動聯盟等競賽。創育機構可與一群大型企業合作,再引導大企業建立自己的定向加速計劃。
這種「企業定向加速」的方式,能夠確保新創企業的技術真正符合市場需求,提升成功率。
第三、瞄準城市:建構區域型創新聚落
緊貼著大企業的海外佈局策略,選定焦點城市來發展,可以發揮大艦隊的協同效應。以美國亞利桑那州及日本熊本為例,台積電已設廠,未來二十年的發展簡直就是在複製新竹科學園區的發展路徑,如果臺灣新創企業配合台積電供應鏈的腳步一起去發展,把力量集中在焦點城市之中,成功的機會極大。例如:
- 半導體產業
- 台積電在亞利桑州那與熊本的布局,帶動整體臺灣許多供應鏈也前往設廠,甚至帶動了週邊食衣住行育樂產業的發展,這些都是商機。
- 生醫醫材產業
- 亞利桑那州的生醫產業蓬勃,而臺灣的醫材研發製造能量也極強,臺灣的醫材相關新創很值得運用臺灣的製造強項,順著半導體產業趨勢打入亞利桑那州的生醫醫材市場,在美國享受更高的公司估值。
- 航太與國防產業
- 臺灣的漢翔公司已在亞利桑那州與Honeywell合作生產戰機噴射引擎,2024更已購地擴大生產。而漢翔帶領的無人機聯盟,也為臺灣無人機相關新創帶來機會。
這種城市聚焦策略,能讓臺灣企業更快找到市場切入點,更由於臺灣大企業的鉅額投資而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新創企業在當地更容易得到關注,在競爭中占據優勢。而臺灣創育機構可以依自身能量選擇特定城市來經營,再透過中企署的整體政策串連各城市資源供新創企業選擇,可形成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國際創育網路。
結語
臺灣的創業環境已經進入一個全新時代,從傳統育成模式到企業導向加速,從單點市場進入到城市戰略布局,這些變化讓臺灣的新創企業更有國際競爭力。如果臺灣創育機構能朝著「瞄準國際、瞄準企業、瞄準城市」三大方向建構輔導能量,將能幫助臺灣新創企業在全球市場中找到最佳的發展機會。
天下大亂,局勢大好!新創企業的黃金年代已經來臨,臺灣企業的研發及執行能力絕不輸其他國家,缺的只是國際化的管道、策略、與企圖心。讓我們更大膽的走向世界舞台,展現臺灣人的實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