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綠色未來:探索碳權交易的機會與挑戰

發布日期 : 2025-04-22

陳俊廷 

臺灣碳權交易所經理

 

碳定價機制與碳權 

碳定價機制分為兩種:強制性和自願性。 

  1. 強制性機制是指受到地區或國家法令規章強制執行的機制,主要分為兩類:

    (1)排放交易機制 (ETS):例如歐盟的ETS,政府設定一個排放上限(Cap),並分配給每個事業一個排放額度(Allowance),這是一種排放權利。 

    (2)碳稅或碳費:事業根據其碳排放量繳納相應的費用。以臺灣為例,臺灣採用碳費制度,對於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的部分,自2025年起開始收費。 

  2. 自願性機制則不受地區或國家法令規章強制,而是事業自願進行減碳措施,產生減碳效益。這些措施需依照一定的方法學,例如國際組織(如Gold Standard、Verra)或臺灣環境部審定的方法學,並經過第三方機構查證後,才能取得碳權(Carbon credit)。 

所謂的碳定價,就是讓事業知道排碳有價,排(減)碳需要付出相應的成本。

 

臺灣碳定價機制 

前述提及,臺灣自今(2025)年起收取碳費,直接加間接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之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將繳交碳費,一般費率是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300元。不過事業也可以透過訂定自主減量計畫達成指定目標來取得優惠費率,符合行業別指定削減率(SBT)為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50元;符合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國家減碳標準)為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100元。 

除此之外,事業也可以購買國內減量額度(碳權)或國際碳權來抵減碳費。國內減量額度(碳權)可扣抵上限為10%,國際碳權可扣抵上限為5%,但目前還沒有可抵扣碳費國際碳權的認可準則。 

國際碳權交易 

臺灣碳權交易所(碳交所)自2023年8月7日起正式揭牌營運,交易業務可區分為「國際碳權交易」及「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於2023年12月22日啟動,交易標的為國際組織如Gold Standard或Verra所核發之國際碳權,首批上架專案包含潔淨水源、再生能源等減量類型(reduction)專案,為順應國際趨勢及符合產業需求,於2024年中引進自然碳匯專案,包含森林(綠碳)及紅樹林(藍碳),以符合買家多元之需求。 

國際碳權交易平台自上線起至2024年12月底止,申請開戶買賣家約190間、累計成交量已逾11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國內減量額度交易 

依環境部2024年7月1日發布的「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只有「事業」如公司行號、政府單位、民間機構等法人才能參與減量額度交易;交易機制有三種,分別為定價交易、協議交易與拍賣;交易標的限依環境部相關規範申請並取得之自願減量專案減量額度、抵換專案減量額度及先期專案減量額度;事業購買減量額度,係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第二十六條之用途,包含環評增量抵換、扣抵碳費、自願性碳抵換及碳中和。 

2024年9月,環境部正式委託碳交所建置「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辦理減量額度交易及拍賣業務,首批上架的減量專案均採定價交易方式進行,涵蓋農業、石化業、鋼鐵業、客運業甚至到服務業等多元產業,計有中鋼公司鋼胚熱進爐節能抵換專案、台北101大樓停車場採用高效率光源、漢寶農業可再生能源專案、漢寶農畜產第三期污水場沼氣發電計畫、奇美實業天然氣替代重油抵換專案以及漢程客運電動公車抵換專案等6個專案,總上架額度為6,08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介於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2,500~4,000元。 

2024年12月9日出現首筆成交交易,由買方事業臺灣地方再生股份有限公司購買「台北101大樓停車場採用高效率光源」專案30公噸,成交總價10.5萬元,擬用於活動碳中和。首筆成交意義非凡,期能帶動更多事業加入減碳行列。目前平台計有2案(漢寶農畜產第三期污水場沼氣發電計畫、漢寶農業可再生能源專案),總上架額度為747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介於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3,000~4,000元。

 

結論 

展望未來,依據今(2025)年1月23日總統召集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三次委員會,就我國「排碳有價」之實施路徑中,並已規劃2026年將試行先期「臺灣排放交易制度TW-ETS」,使我國產業面臨之碳成本及相關制度與主要競爭對手國(如韓國等)相同,提供產業公平競爭之基礎環境,並接軌國際。 

*讀者如對減碳相關知識有興趣者,歡迎至碳交所-碳學堂網站,獲取相關影音資訊( https://www.tcx.com.tw/learn/studio/knowledgeList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