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連人才、新創、投資三方,透過創新讓世界更好
時代基金會Garage+長期培育並支持企業與新創合作,從人才培育、輔導創業,到國內外各種資源對接,搭建新創走向國際的平台,讓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走得更順暢。
專注於能源物聯網服務的聯齊科技,109年不但獲選為臺灣最酷科技新創之一,更取得軟體銀行旗下ARM安謀控股所管理的Arm IoT基金、美商中經合集團及阿里巴巴臺灣創業者基金等共1,000萬美元(約新臺幣3億元)的B輪資金挹注。
目前將重心放在日本市場,聯齊科技創辦人顏哲淵在為Garage+拍攝的宣傳影片中感性地提到,從2014年共享空間剛成立就進駐,2015年在Computex展遇到第一個日本客戶、第一次到日本參加國際創業競賽,聯齊科技的許多第一次,都是Garage+協助的,就連日本分公司負責營運的主要員工,也是出自時代基金會的人才培育計畫。
臺灣市場不大,許多新創企業一開始就以進軍國際為目標。Garage+手中握有的企業資源,除了協助新創快速接觸到客戶、取得訂單,也創造了一個樂於分享、凝聚力強的創業社群。
圖說▲Garage+經理楊子慧表示雖然109年受疫情影響,
但Garage+提供服務仍不間斷,
安排了200場海外新創與臺灣企業的線上一對一媒合會議。
創業人才培育,扶植小芽變大樹
「時代基金會投入育成工作,其實是從1998年Epoch School(時代學院)學生教育計畫開始。」Garage+經理楊子慧指出,Epoch School以培育未來的創業人才與國際經理人為目的。許多培育的學生在創業後,會向時代基金會尋求協助;有些進入大企業工作的校友,甚至會成為其他新創公司的投資人,形成一個人才培育、創業、投資彼此串連的社群。時代基金會於是在2008年成立Garage+,扮演三者之間的中介者角色,協助新創團隊發展新興產業並接軌國際。
圖說▲Garage+經理蔡璧如談起自己也是學生時期
就加入Garage+人才培育計畫下的成員之一。
Garage+經理蔡璧如形容,時代學院培育的學生就像小芽,他們藉由實習參與內部各項不同的專案,學習創育機構如何工作,伴隨組織一起成長,認同感會比較強。因此,當這些小芽長成大樹,自己創業或有能力之後,也會想要回饋這個社群。「校友會繼續參加Garage+創業家社群活動,分享他們自己的創業故事,也會詢問參加這個加速器,需要付出什麼?」在Garage+共享空間的許多角落,都標註著育成企業的名字,而進門左側象徵車庫的摺疊式電動門來自其中一間育成企業—奕成門業,其創辦人王威詔也是時代基金會「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YEF)的學員。
一對一企業媒合,爭取專案投資
起初只是為了服務時代學院的校友,後轉型成服務所有新創公司的平臺。每年舉辦Startup Global Program計畫,邀請30多個國際新創團隊來臺參展、取得專案投資;或針對有意在臺設立辦公室的團隊,提供免費租用三個月的共享空間,並協助人才招募。
自2014年以來,Garage+已輔導超過300家新創團隊,其中包括161家國際新創。109年雖受疫情影響,但Garage+仍以一對一線上會議的形式,安排了200場海外新創公司與臺灣企業高層的線上面談。10月中則舉辦了一場實體新創展覽,主力為臺灣30家新創企業,另亦邀請20組國外新創企業共同展示,希望媒合國內外新創企業儘快找到資金與客戶,加速新創企業的發展。
積極鏈結國際,增加彼此交流
此外,Garage+也積極和國際單位鏈結,協助加拿大政府在臺成立新創科技加速器,成為育成計畫的合作夥伴,即使109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有25組加拿大新創申請來臺落地;日本市場的拓展計畫,也有8組日本大企業加入,另尚包含其他海外合作夥伴,如荷蘭、以色列等40多個加速器或育成中心,未來將持續促進海外新創來臺交流,或協助臺灣新創開拓海外市場。
疫情改變了大家的工作方式,隨著創業社群的壯大,Garage+也在思考,後疫情時代該如何維繫關係、分配資源?在Garage+辦公室對門的另一邊,由緯創所贊助的共享空間正在施工,完工後將可容納更多新創團隊進駐,一起透過創新解決社會問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